顶点笔趣阁 > 三国小兵之霸途 > 第六百四十六章 不做出头鸟

第六百四十六章 不做出头鸟


如今董卓反贼把持朝政  持势逼宫  弄得天下有识之士都悲愤莫名  其逼宫之事  应当也是太子太傅亲历  董卓反贼如此飞扬跋扈、倒行逆施  难道太子太傅便如此看着董卓娇横  任由他作恶  不思除贼之计  却只想带着皇后、少帝远走他方  不思匡扶汉室  苟且而活    荀俭一脸正气  大声的责问

        刘易一听  便感到有点头痛  因为有许多事  刘易自然不是能在这里公开说明白的  自然  刘易也没有想到  这荀家之主性情禀烈如斯

        不过  刘易的心里也很明白  严格意义上来说  荀俭等这种世族之家  又是书香之家的人  他们都应该划归为清流一党的派系  也就是说  他们这清流一党派系的人之中  绝大多数人  他们的内心  还是忠于汉室的  哪怕是心里不忠  嘴上也会开口匡扶汉室  闭口振兴大汉  这种情况  是关乎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他们心里渴望天下太平  也极其渴望他们的家族可以长世兴盛  一个稳定的政局  是他们世族兴盛的首要条件  还有一点  不管出于什么的原因也好  他们都会先将自己摆在一个大义道理的立场上去  。…。

        也就是说  那些自以为自己站在正义真理一方的人所谓清流一派的人  他们所喊的口号比谁都响亮  可是  真要说到做实事的时候  却从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这也是大汉世族之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状  平时他们这些所谓的清流名士  动不动便一副忧国忧民的态世  就如当初刘易在张钧府上  碰到华歆等人想联系民间名士联名上书  要求铲除朝中宦官一党之事  那件事  直到现在宫中宦官一党已经死于非命  可是  他们的事  却始终都没有了一点声气一样  总的来说  刘易觉得  所谓清流  就只是动嘴皮子  全都只得一个说  那怕是行动  也都是只得一个忙活  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说句实话  就连荀彧的身上  也或多或少都沾染上一些这样的习气  但这也不能怪荀彧  因为此大汉的风气便是如此  只要是他们在一起  势必便会论及朝廷、说到大汉种种的利弊  一起发泄发泄对当朝的不满  这个  和后世到酒吧里去胡混的人差不多  一起喝酒的三五知已  大多都会天空海阔的乱佩一通  谈理想、谈人生  说计划  可是  一通酒醒之后  各人该干什么的便干什么  很少会再记起和朋友一起吹牛的话来  。…。

        牛皮哄哄的  谁都会  可是  真正要说到着眼现实  办实事的  却不会有几个可以做得到

        刘易面对似乎有点激愤的荀家家主荀俭  只好继续装糊涂的道:  荀家主所说的  的确是事实  刘易愚钝  面对董卓的权势  刘某的心中惶然  不知道要如何与之对抗  不过  刘某其实无时无刻都想着把董卓这个反贼置于死地  还政于汉室  可如今  刘易还真的无计可施啊  荀大人  请问尔可有匡扶汉室  振兴大汉的妙法

        这个……自然是与之斗争到底了  这个时候  太子太傅应该站出来  凭着太子太傅你在朝中的声望  再请少帝站出来  向天下发檄文  说明少帝所谓的蝉让帝位只是受董卓这奸贼所迫  不得已才让位给受董贼所控的陈留王登基为帝    荀俭说到这  突然目光炯炯的盯着刘易道:  你看  我们颖川  及兵家必争之地  也离京都并不远  太子太傅何不把少帝迎来许昌  就以许昌是心  号召天下兵马前来勤王  起兵铲除董贼  以正朝纲  如果太子太傅敢以身为先  我荀家  必然会鞍前马后  全力支持太子太傅的拨乱反正大业  你看如何

        荀俭的这一翻说词  还真的不可谓不振聋发聩  高昂激情  换了是以前  怕他也不会敢在此公然的说出这一翻话来  不过  面对着刘易  他却不怕说  因为刘易现在已经被董卓满天下的发旨通缉  和刘易这个  反贼  说这些  他也不用顾虑刘易会到现在的那个朝廷去告上他荀家一状  …。

        。…。

        刘易和荀彧对望了一眼  见荀彧无奈的耸耸肩  并不作任何的表示

        但刘易的心里也总算是完全明白了荀俭的真正目的  荀彧和他耳语的时候  便已经明确的告知刘易  荀俭  正是不想搬离颖川避祸的那一部份族人  说到底  便是作为家主的荀俭  他舍不得放弃在颖川的家业  如今刘易来到这里  他便兴起了让刘易在颖川发展的念头  因为刘易手上有着少帝在手  师出有名  凭刘易在民间百姓的声望  再任他荀家在本地的声望  相信不用多久  便可以拉起不少的军队来  然后他荀家依附刘易  不但可以不用搬离颖川避祸  反而可以借势  将他荀家发展得更加兴盛  如果刘易成就大事  那么  他荀家也更是富贵不可言

        如果刘易不是早已经有了今后长久的发展计划  恐怕还真的会有点心动  会抢先曹操一步  发出讨董檄文  先一步点据许昌  以此为根据地来发展自己的势力  可是  就目前来说  荀俭的想法过于理所当然了

        刘易在百姓之间的确有着不少的声望  可是  这样的声望  并不足以号令天下  而且  颖川一带的士族豪绅也众多  那些人未必会像荀俭所想  会附从刘易  实际上  这个出头鸟并不好当  要抗董卓的二十万大军  单凭颖川一地的兵马是不太可能的  要知道  历史上可是天下十八路诸候才堪可和董卓对抗  到最后  也并不是真正的完全击败董卓  而是董卓主动撤回关中长安  。…。

        哪怕是牵头发出讨董檄文的曹操  他也做不到号召天下诸候  如果不是袁绍兄弟刚好从京城逃出来  并打出为袁家满门复仇的旗号  以袁氏四世三公的名望  才真正的可令天下诸候率军前来组成联军  而这个联军盟主  曹操也顺势让给了袁绍来做

        反正  刘易觉得  这一次  还是不要抢曹操的风头为好  再说  哪怕是把天下诸候都请来了  可是  他们人人都是一方枭雄  岂是那么容易听从刘易的命令  至少  像袁家、曹操与及和袁、曹两人交好的那些诸候  也绝对不会听从刘易的号令  根本就指挥不动他们的军队  所以  刘易万万不可据许昌向天群雄发出诸董檄文  这个事情  还是留给曹操、袁绍等人去做好了  现在  还是快点回洞庭湖新洲  按自己原定的计划  作长久打算为妙

        当然  刘易也不是说反感荀俭的说法和做法  他应该也是站在他的立场上说话

        刘易没有多想  对荀俭抱拳道:  荀家主所言  也的确是一个办法  可是  荀家主可能对刘易过于厚望了  正如荀家主所说  刘易的确是亲历了董卓逼宫的全过程  所以  对一些事情  要比别人所知道的要更加的详细  如果没有身在局中  是不明白其中的凶险的    。…。

        哦  莫非其中还会有什么的别情  太子太傅莫怪  我等其实也只是道听途说  虽然真相都差不多  可其中的细节  我等还真的不知道    荀俭见刘易如此说  倒也不好再言词切切的指责刘易不作为了  坐下去静心下来问道

        荀家主有所不知  并非刘某愿意看到董卓飞扬跋扈  目无汉室  而是当时  整个朝廷上下  都一致想让少帝让位给陈留王  在这里  不管朝中百官是被迫要和董卓站在一起也好  或者是他们个人想少帝让位给陈留王的也好  事实上  他们当真是异口同声的与董卓一起逼宫  而对整个朝廷的朝官  你说  我这个只有二千新羽林军的太子太傅  如何可以和董卓的二十万大军相抗呢  更别说还有一直都想置刘某于死地的袁家势力等等了  因此  携皇后、少帝到洞庭湖去  那也是出于无奈啊  我们在撤走的时候  董卓还派了大军来追赶  如果不是我们早作准备  如果不是我们走快一步  怕现在刘某也不可能在荀家出现了    …。

        哦  岂有此理    荀俭先是一脸不信  可一想刘易没有必要骗他  不禁又怒骂一声道:  满朝文武竟然就没有一人敢与董贼作对的  全都屈服在董贼的淫威之下  这、这真的太让人气愤了    。…。

        所以说  哪怕我们有少帝  怕也不够号召力啊  满朝文武都承认的新皇帝  少帝只是被他们抛弃废掉了的皇帝  加上少帝年少  威望也不足  得不到天下人的首肯承认  想借少帝之名成事  不太可能啊  而且  我敢说  如果我们真的在许昌借少帝之名号召天下人前来讨董贼  怕天下群雄的兵马未到  董卓的大军便已经杀到了  那时候  我们也只是自取灭亡啊    刘易最后否定了荀俭的建议道:  不是我刘易看着董卓无法无天  而是时机未到  唯有先避其锋芒

        唉……如此可惜了    荀俭见刘易不为自己的意见动意  心里有点失落的叹了一口气  心里想着  莫非荀家还真的要放弃在许昌的家业  迁到别处去避祸  (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  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  您的支持  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


  (https://www.ddbqgtxt.cc/chapter/2742_875910.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t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txt.cc